參加亞洲研究型大學聯盟會議
(AEARU: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y)
上一次來南京是25年前,1990年,當時兩岸尚未開放互訪,我陪同指導教授李肇嚴老師,在南京東南大學辦理無線通信研討會而專案赴南京訪問。當時街上全部是自行車,少有公共汽車或小型車,吃館子還是共用熱鍋的時代。我利用會後一天跑了中山陵,南京天文台、明孝陵等鍾山一帶,拜訪歷史課本曾背誦的景點,心中特殊的感受,至今尚在!
這一次是代表臺大參加AEARU,這是1994年有北京清華、臺灣清華、復旦大學、香港科大、韓國理工大學、東京大學、筑波大學等九所大學共同發起的聯盟,臺大後來也加入並於2002年擔任過第四屆(2012年)主席。在李嗣涔校長時期非常積極參與,是目前三十個會員大學中,辦理相關活動最多的大學。
此次會議由張淑英國際長陪同參加,幸虧有她協助,真不愧是國際長,各校負責國際事務的主管們,她幾乎都認識,我也順利見到所有會員大學的校長、副校長們,並主持兩場專題演講,分別由日本Tohoku大學校長主講〝Tohoku University’s Framework for Global Initiative〞介紹該校如何藉由國際化開拓師生視野,強化前瞻研究,以及University of Tsukuba副校長Caroline Benton主講〝AEARU Future Research Topics〞強調在國際互動中,未來社會科學及Cyberspau研究之重要性,當然不忘提到筑波大學驕傲的成就,該校學生擁有24面奧運金牌,19面銀牌,18面銅牌的超級運動表現,因而大力推廣該校主辦的International Sports Academy。另有兩場分享演講則是由韓國工研大學及香港科大介紹在大學部推動的國際化教育策略。
這次活動最大的感覺是國際村的概念已是必然趨勢,各校都非常積極合縱連橫,善用國際之動力,推廣教育與研究工作,臺大(或臺灣的各大學)務必更有策略性,主動積極的善用此力量,而非僅只被動參加,第二個與國際連結接踵而來的就是跨領域跨族群教育與研究,即時資訊及大量資料庫的時代已來臨,各單位(含校、院、系所)必須儘早揚棄〝本位主義〞,思考如何培養對未來社會真正能有貢獻的人才。第三個感想當然是另一面向的差異化(也可說成獨特性)在國際化洪流中,如何突顯自己的差異性也很重要,因為獨特差異才能有特殊價值也是臺灣的大學們該思考的議題。希望在國際潮流中,大家也都能找到在世界中前進的方向和動力!